(企业管理的经典书籍)(企业管理相关书籍)

2004年的时候,陈春花出版了《领先之道》并在2016年修订再出版。

《领先之道》是陈春花开始富有名气的著作。在此之前,陈春花基本上保持一年一部著作的速度。《领先之道》后来也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而企业的职能是销售和创新;无论是从销售还是从创新的含义来说,许多中国企业至今仍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

在这本书里,陈春花和他的导师赵署明、学生赵海然一起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不错的企业进行了研究,他们叫这些企业为“先锋企业”。

书总结了企业飞速成长的四个主要因素:英雄领袖、中国理念西方标准、渠道驱动、利益共同体,并相应导出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快速反应和远景使命四个因素,因为具有以上所说的这些特质和特征,这些先锋企业得以高速、高质量的发展。(如下图所示)

在我看来,这些对“成功”的企业进行研究的成果,就像“企业成功学”。这种从“成功的业绩结果”中倒推回来的分析在企业当时业绩泡沫还没有破灭前是“成功”的,但是我们知道最终都会输给时间。

因为这些成功的企业最后大部分都会变成他们曾经批判的对立面的企业。

陈春花这样做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下面我们看近年比较有影响力“企业成功学”的几本书。

1982年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出版了《追求卓越》,两位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同学,也一起在麦肯锡供职。

《追求卓越》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本销量超过百万的商业管理书籍,被称之为“1982年以来美国工商管理的‘圣经’”。自1982年出版以来,《追求卓越》连年荣登登上《纽约时报》非文学类书籍排行榜,旋即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风靡全球,三年中发行量达600万册。《福布斯》杂志评选20世纪末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书籍中,《追求卓越》获管理类第一名。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评论:《追求卓越》的价值,或其他什么东西,是不可测量的。它的名声和成功已远远超过对其意义的客观评价。我们能确定的就是它推动了管理书籍的大量出现,而且,在商业世界中,肯定了顾客服务在形成差异和建立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

1977年,汤姆·彼得斯被分配去从事关于“卓越公司”的调研计划。5年后,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根据上述计划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追求卓越》一书。在写作《追求卓越》之时,汤姆·彼得斯还是麦肯锡公司的普通员工,该书出版后,该书的两位作者声名大振。

该书是由两位作者访问了美国62家大公司,探讨这些公司成功的原因,最后从这62家公司中,以获利能力和成长的快速为准则,挑出了43家杰出模范公司。

首先,两位作者指出,他们所研究的组织结构是麦金西咨询公司研究中心所设计的组织7要素:结构、系统、风格、员工、技术、策略、共同价值观。其中,结构和策略是硬件,其他5项是软件。软件和硬件一样重要。

在作者看来,杰出公司的标准是不断创新的大公司。创新是指具有创造力的员工开发出可以上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也指一个公司能够不断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若是顾客需求、政府法令及国际贸易环境发生改变,公司的战略方针理应调整改变,也就是——不断创新。接着,作者开始具体论述杰出公司的8个特征: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注重人才培养、重视价值观、做内行的事、简化工作简化人事、提倡宽严并济的文化。

《基业长青》是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柯林斯、杰里·波拉斯创作的管理类著作,于1994年首次出版发行。

《基业长青》中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拉斯在斯坦福大学为期6年的研究项目中,选取了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研究了这18个基业常青公司的成功经验。

《基业长青》并不复杂,全书的主要思想,也即是那些卓越公司的成功经验,可以表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做造钟师,也就是做建筑师,不要做报时人。

2、拥护兼容并蓄的融合法。

3、保存核心,刺激进步。

这3点成功经验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造钟”的原理,即企业制度和文化的设计思想,就是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要使“钟”持续地自动运转,就必须坚守自己的核心理念,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进行各种创新,不断进步,这就是“保存核心,刺激进步”。

《基业长青》表达的是一种普遍规律,是一种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书中富于创造性地打破了关于企业管理与运作的种种旧有神话,提供了新颖的见解,并为那些有志于建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公司的人提供了实际指导。

本书是《基业长青》的作者柯林斯的又一力作,它描绘了优秀公司实现向卓越公司跨越的宏伟蓝图。

《基业长青》揭示了公司保持卓越的秘诀,但书中提到的公司自始至终都出类拔萃。

对于那些业绩平平的公司,如何才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呢?是不是卓越的企业都有所谓的特殊“卓越气质”?发展的瓶颈是不是真的难以突破?

针对这一问题,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历时5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6000篇文章,记录了2000多页的专访内容,创建了3.84亿字节的电脑数据,收集了28家公司过去50年,甚至更早的所有文章,进行了大范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何使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令人惊异而振奋的答案。

柯林斯发现,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跟从事的行业是否在潮流之中没有关系,事实上,即使是一个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即使它最初默默无闻,它也可能卓越。柯林斯提出了一整套观点,“只要采纳并认真贯彻,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能极大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甚至可能成为卓越公司”。

在5年时间里,柯林斯和他强有力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规模巨大的研究,对1965年以来《财富》杂志历年500强排名中的每一家公司(共1400多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只有11家公司实现了从优秀业绩到卓越业绩的跨越,包括吉列、金百利-克拉克、富国银行、菲利普·莫里斯等公司,它们在15年的时间里,公司的平均累积股票收益是大盘股指的6.9倍(而像GE这样举世闻名的大公司也只有2.8倍),也就是说,如果你在1965年向这些公司中的一家共同基金投资1美元,到2000年,这只股票的收益将增长471倍,而市场上一般的股票基金只增长56倍。这些实现跨越的公司在什么方面比那些公司中的巨星,如英特尔、可口可乐等企业表现得还要优异?

柯林斯将这11家公司与那些实现跨越但并不能持久的公司和未能实现跨越的公司进行对照,分析实现这一跨越的内在机制。因为从优秀到卓越的答案"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普遍适用于任何机构。"

但是《光环效应:商业认知思维的9大陷进》(国外初版于2007年,引入国内最早于2014年,在2020年再版),对以上提到的这些系列的书提出了批判。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教授罗森维通过多年的企业调研和教学指出,实际上,我们的商业思维落入了一系列认知陷阱,包括光环效应、因果联系、单一解释、专注胜者、缜密研究、长盛不衰、优秀业绩、本末倒置、组织物理学。

在这些陷阱尤其是光环效应的作用下,大部分关于商业的理解都受各种假象左右,降低了我们清醒思考的能力,导致我们产生各种逻辑上的错误或者判断的偏差,从而影响我们对战略、领导、员工、文化等方面的看法,使我们看不见影响一个公司业绩的真正因素。

在书中,罗森维以思科、IBM等诸多优秀企业为例,向读者展示了光环效应是如何扩散的,从而让我们对决定企业成败因素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在这本书里,罗森维指出在1984年《商业周刊》进行了跟踪报道,标题为《卓越如今花落谁家?》。按他们估算,彼得斯和沃特曼两年前提到的卓越公司中至少有14家已经“光芒不再”。不少公司“收益显著下降,不是因为严重的商业问题,就是管理失误,或者两方面都有问题”。

罗森维进一步在书里指出,我计算了研究结束后5年内(1980—1984)和10年内(1980—1989)35家卓越公司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和总体股东回报率。(由于当时有的公司是私人所有,有的是大公司的分部,在1984年至1989年间没有公开交易,因而只有35家公司的数据。)它们的情况如何呢?并不太乐观。

1980—1984年间,标准普尔500指数几乎翻倍,增长了99%,但只有12家卓越企业的增长速度超过整体市场速度,其余23家则难以跟上。有的公司业绩辉煌(比如沃尔玛,5年间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00%),但是一些赫赫有名的企业如卡特彼勒、DEC公司、杜邦(Dupont)、强生、迪士尼的业绩甚至无法达到市场平均水平。

把钱投资在市场指数上都比投资这些卓越公司要好。10年的数据结果同样是这样:市场平均增长率为403%,只有13家公司超过这一水平,其余18家远远不及。大部分的公司甚至达不到“平均值”,更别说是“卓越”了。尘世繁华,转瞬即逝。

曾与彼得斯和沃特曼在麦肯锡共事的咨询顾问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后来进入斯坦福商学院,与斯坦福教授杰里·波勒斯(Jerry Porras)合作展开有关公司业绩的一项新研究。

他们关注的不是当下的成功企业,因为其中的许多可能很快就衰落下去了,而是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长期保持辉煌业绩的公司。

他们希望能找出“永恒的潜在基本原则和适用于各个时代的模式”。本书标题就说明了一切:《基业长青》。

柯林斯和波勒斯首先从各行各业中确定了200家顶尖企业,再从中挑选出最持久也最成功的公司,也就是“优中之优”。

他们发现只有18家公司符合这项标准,它们是真正出类拔萃、长盛不衰、高瞻远瞩的公司。

这18家高瞻远瞩的公司都是美国商界赫赫有名的公司:IBM、惠普、摩托罗拉(Motorola)等高科技公司,花旗银行(Citicorp)、美国运通公司等金融服务业巨头,强生、默克(Merck)等医疗保健公司,还有波音、通用电气、宝洁、沃尔玛、迪士尼等。

这些企业多么不同凡响!

他们阅读了超过100本书,包括公司历史和个人自传;查阅了超过3000份文件,从公司出版物到影像资料;还参照了哈佛和斯坦福进行的案例研究。

他们开展了“广泛的文献研究”,包括《福布斯》、《财富》、《商业周刊》、《华尔街时报》、《国家商业》(Nation ’s Business)、《纽约时报》等信息来源。

所有这些材料填满了“3个齐肩高的储藏柜、4个书架、20兆字节的电脑存储空间”。它给人的印象十分明确:我们的研究非常深入透彻。

在研究接近尾声时,两人将他们的发现提炼成一系列“永恒法则”。它们是长盛不衰的关键,将18家高瞻远瞩的公司与对照公司区别开来。

● 以强大的核心理念指导公司决策和行动。

● 培养浓厚的企业文化。

● 设立激发和拓展员工潜力的所谓“宏伟、艰难和大胆的目标”(BHAGs)。

● 促进员工由内而外的进步。

● 培养试验和冒险精神。

● 力求卓越。

那么自研究在1990年12月31日结束后,这18家高瞻远瞩的公司情况如何?所有18家公司到2000年至少还在经营,它们的基业至少又长青了10年,但其业绩状况却不那么理想了。

我再次采用了Compustat的数据,计算研究结束5年后(1991—1995年)各家企业的总体股东回报率。结果显示,在因64年业绩超过市场平均水平15倍而被评为高瞻远瞩的17家公司中,只有8家的业绩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其余9家甚至达不到市场平均水平。

即使我们的衡量标准是企业利润率,即营业收入占总资产的百分比,这17家公司的情况也并不乐观。

在研究结束后5年内,只有5家企业利润率上涨,11家下跌,1家不变。无论我们观察的是市场业绩还是企业利润,结果都一样:柯林斯和波勒斯根据长期表现出众挑选出的高瞻远瞩的公司,最终还是从云端跌回地面。“长盛企业的宏伟蓝图”被证明不过是一场幻梦。

在1991年至1995年可追踪的12家公司中,7家业绩超过市场平均水平,5家不及;10年后则是6家超过,3家不及。关于利润绩效,12家公司中有8家利润率有所增长,4家下跌。

麦肯锡的董事理查德·福斯特(Richard Foster)和咨询顾问莎拉·卡普兰(Sarah Kaplan)进行的就是这样一项研究。他们在某几个时间点撒网,再看看捕到了什么鱼。结果令人震惊。猜猜1957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榜上的公司,在40年后的1997年有多少家依然在榜?只有74家。其他426家都风光不再——要么是被其他公司挤到一边,要么是被收购,或者破产了。猜猜74家幸存公司中又有几家业绩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增长水平?只有12家。其余62家的确侥幸存活,却没能繁荣兴盛。

在完成《基业长青》后,柯林斯开始了新项目。他想,平庸公司应该如何转变为业绩杰出的企业呢?为什么有的公司能从优秀飞跃到卓越,有的却不能呢?柯林斯和他的团队选取的样本数极大,包括1965年至1995年间财富500强名单上的所有公司,总共1435家。

他研究的目的是找出符合特定模式的公司:前15年股票收益在市场平均水平,“经过一段转折过渡期”,后15年股票收益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在他们审视过的所有企业中,只有11家符合这一严格的要求,比例低于1%。名单如下:雅培(Abbot)、美国电路城公司(Circuit City)、房利美(Fannie Mae)、吉列(Gillette)、金佰利(KimberlyClark)、克罗格(Kroger)、纽柯(Nucor)、菲利普·莫里斯公司(Philip Morris)、必能宝(Pitney Bowes)、沃尔格林(Walgreen’s)、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有的公司为大众所熟知,有的却默默无闻。

这11家企业的确有着惊人的业绩表现。1965年向其中任意一家公司投资1美元,将所得红利再投进这只股票中,到2000年将增长到471美元,而市场总体平均水平只有56美元。

为了解释由优秀到卓越的转变,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团队辛勤研究了近5年,投入超过15000个小时。他们研究的资料范围极广,“从并购到管理层报酬,从商业战略到企业文化,从裁员到领导风格,从财务比率到管理层变动”。他们博览群书,查阅超过6000篇文章,进行了几十次采访。所得数据浩如烟海,总共占据了3.84亿字节的存储空间。

根据柯林斯和他的团队发现的模式,业绩平平的15年被称为建设期,其特征是坚定又谦逊的领导(也就是所谓的“第5级经理人”),选拔合适的董事会成员(“先人后事”),要勇敢面对现实(“直面残酷的现实”)。之后,无须大张旗鼓,甚至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转变就让公司进入了突破期,曾经优秀的公司如今突飞猛进,一路高升,形成实现卓越的良性循环。突破涉及专注(“刺猬理论”)和执行(“训练有素的文化”),最后用技术来巩固进步(“技术加速器”)。转型就此完成,优秀如今已经变成了卓越。

柯林斯宣称的:只要有远见、够谦逊、关心员工、坚持不懈、专注目标,你也能成就卓越。没有比《从优秀到卓越》更好的励志故事了。

以《追求卓越》为起点,画一条线到《基业长青》,再将《4+2:什么对企业真正有效》连起来,最后一直画到《从优秀到卓越》。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后,我们能看出什么模式呢?

与前人研究相比,每项研究都进行了一系列更大胆的声明——它们收集更多数据,咨询更多专家,研究得更详尽,分析得更透彻。每项研究都宣称自己大胆涉足前人未涉及的领域,做了前人未做过的事,研究结果更能揭示真理。到最后两本书时,它们已经夸下海口,能确保成功、提供物理学那样的永恒法则。

始作俑者彼得斯和沃特曼出版的《追求卓越》倒是相形见绌了,倒退回一个没那么浮夸的时代。然而不管它们如何号称科学严谨,没有一项研究能解决谜题的核心。没有人意识到让研究结果不可信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依靠大众传媒文章、商学院案例分析和回顾性采访,如此一来数据定会受到光环效应影响。

尽管它们之间有众多相似之处,这些书籍在市场上的反响却大有不同。《追求卓越》和《基业长青》大获成功,《4+2:什么对企业真正有效》的成功却不那么显赫。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区别不是分析严谨与否,因为即使是在地方高中的科学展览上,这些研究也不可能得奖。

区别就在于《追求卓越》和《基业长青》讲述了更精彩的故事,它们的意象更加吸引人。彼得斯和沃特曼用词令人过目难忘,比如“注重行动”“不离本行”“走动管理”“宽严并济”。《基业长青》谈的都是“宏伟、艰难和大胆的目标”“造钟”“兼容并蓄”“宗教般的文化”。这些词语令人印象深刻,激发读者好奇心并引发广泛讨论。

相比之下,《4+2:什么对企业真正有效》的用词相对常见,比如“战略”“执行”“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没有任何独特诱人之处,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比喻或是引人入胜的意象。事实是,无论他们作为研究者有多少缺点,彼得斯、沃特曼、柯林斯、波勒斯共同的强项就在于:他们都会讲故事。这正是我们所看到的:故事帮助经理理解世界,指导他们的行动,让他们对未来抱有信心。

《从优秀到卓越》是所有书中最擅长讲故事的。2001年年末,柯林斯的书在大张旗鼓地发行后,迅速登上了畅销排行榜榜首。从那以后它获得了现象级的成功,连续数年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2005年,销量已经超过300万本,而且势头依然强劲。原因不难看出。用它自己的话来说,《从优秀到卓越》读起来就像一本“快节奏的小说”。它有“第5级经理人”“斯托克代尔悖论”这种吸引人的理念,有“清洗干酪”这类引人入胜的比喻;它谈到了刺猬和狐狸,还提及飞轮和厄运之环——我们几乎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企业扶摇直上和急转直下的势头。

柯林斯说他的能力之一就是在混乱无序中找出模式,这点他说对了。

事实上,《从优秀到卓越》的形式完全依照的是一种经典叙述结构。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布克(Christopher Booker)在他的《七个基本情节》(The Seven BasicPlots)中指出不同文化和时代中反复出现的一系列经典情节,其中之一就是“从一贫如洗到家财万贯”。布克解释道:“对人类的幻想来说,没有什么比从默默无闻到功成名就这一美梦更吸引人了。

这种行为是事后选择,是专注胜者与光环效应的叠加效果。就像是哈克和吉姆仰望夜空,选出几颗星星连成他们想看的形状。只是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商业世界。

这些研究和其他类似研究都指出了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本质。竞争优势很难维持。当然,如果你想的话,也可以回顾70年的商业历史,选出长期优秀的公司,但这样的挑选是基于结果而得出的。

一本出版于2006年的名为《大赢家与大输家:企业长期兴衰的四大要因》(Big Winners and Big Losers:The 4Secrets of Long-Term Business Success and Failure)的书,作者是明尼苏达大学战略与组织管理学院的教授艾尔弗雷德·马库斯(Alfred Marcus),出版商是沃顿商学院出版社,封面有来自达特茅斯商学院、杜克大学、西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商学院教授的推荐语。我们再难找到一本有这么多赞誉的书了。

我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也和前面几本“企业成功学”书是一样一样的,没有什么新奇好说。

与此同时,那些总结失败的书和道理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比如什么企业失败,是什么导致了失败,比如《大败局》和系列书,他们都是从失败的结果去推导,推导出溃败的原因,也都是片面的。

这些系列书几乎都将企业的成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行动,自己的主观意志,不受外部因素影响。这和那些告诉人们简单五步成为百万富翁、两周瘦20磅(9.07千克)、唤醒内心卓越潜能的书没有多大区别。

如果我们认同这些说法,那么这个观点反过来也成立:如果一个公司未能成就卓越,经理人一定是在某些问题上出了差错。他们一定是忽略了正确步骤,或者是偏离了正确道路。

如果卓越是我们力所能及的,那么达不到卓越就完全是我们的责任,等等诸如此类。

声明:我要去上班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距北固山三百里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企业管理的经典书籍)(企业管理相关书籍)
本文链接:https://www.51qsb.cn/article/m86tb.html

(0)
打赏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QQ扫一扫QQ扫一扫
上一篇2023-05-27
下一篇2023-05-27

你可能还想知道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