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文末附思维导图,建议收藏

我最近在看一本心理学书籍,里面提到了一个词:“被动沉默”

书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小Y是个大三的学生,在去年元旦的班级聚会上,大家都扎堆在一起,相谈甚欢,但小Y却发现自己很难参与进去,即便面对那些她熟悉的话题。

小Y本来以为可以借着这次聚会,与更多同学熟络起来,甚至在听着别人交流的时候,脑内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观点和想法,可惜在最后,她的这些“脑内剧场”都是只有自己参与的独角戏,因为那些话她根本没说出去,全都烂在了肚子里

长此以往,大家都觉得她很内向,因此自然不会找她提供建议或交流想法,私下组织的活动也极少叫她。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这听起来像是被孤立吗?像,但其实并不一定是。

试想下,如果在你所处的环境里,有那么一个人总是很少说话,你会不会默认她是性格使然,喜欢独处,不喜欢交朋友,因而也不想为难她呢?

我们再把身份切换回小Y身上。每每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的经历,让她倍感挫败,加上同学们越来越少叫她,她感觉自己活成了一朵“壁花”。

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交际“无能”,总是受到冷遇的人们,我们统称为““壁花”群体。

回到主题,不爱说话,有问题吗?当然没有,但问题在于,小Y不是不爱说话,而是不敢说话。

先不要着急否认自己不是那种人,我们来看看“被动沉默”究竟是什么。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01 什么是被动沉默:渴望表达,但害怕出丑

我想要对你说出我要说我的最深的话语,我不敢,我怕你哂笑。因此我嘲笑自己,把我的秘密在玩笑中打碎。——《飞鸟集》

一位心理咨询师,对被动沉默的表现,做了如下归结:

  • 在社交场合中一开始说话,就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在意周围的目光;
  • 明明心里有很多想法和意见,却在关键时刻脑子一片空白,表达不出来或不敢表达;
  • 特别渴望与人交流,认为这是好事,但就是无法大方自然地做到。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在知乎的相关问题中,这类被动沉默的人群,被概括为“大多有足够的情商,理解人脉与交际的重要性,以及知道如何‘正确’的交际,但却都无法在生活中施行。

相信不少人也料到了,相较被动沉默,还存在主动沉默。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不爱说话”的人,是那些主动沉默的人,他们不是不敢说,而是不想说:

内向性格研究专家苏珊·凯恩在描述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时说,他是一位内向型性格的人。《芝加哥论坛报》报道了凯恩的《沉静:内向型性格的人在这个喋喋不休的世界里表现的能力》,她在书中写道: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能改变的程度有限。比尔·盖茨再怎么锻炼自己的社交技巧也成不了比尔·克林顿总统那样的人,而比尔·克林顿花再多的时间独自摆弄电脑,也变不成比尔·盖茨。”

这让我想到我认识的程序员们,他们中确实有不少“腼腆”、一说话就脸红的人,但也有很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内向”型人,大多数时候,这类人表达能力完全没有问题,他们只是喜欢安静。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但被动沉默的人却不是这样。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二者,那么主动沉默就是,知道Gucci很好,有钱但不买;被动沉默却是,知道Gucci很好,但没钱买。

这里的Gucci,指的就是社交关系,钱,指的就是表达的信心和能力。

02 我们为什么被动沉默:3要素自检清单

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儿便永远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泰戈尔诗选》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被动沉默往往意味着,人们曾经遭遇过表达创伤:

  • 表达出了自己,但是没有人理睬;
  • 经常被人否定或嘲弄;
  • 总是被人不接纳甚至攻击。

一句话总结,被动沉默的成因在于:偶尔表达,常遭质疑,总被攻击。

在我看来,这三句话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案例。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 表达出了自己,但是没有人理睬:
  • 我有一位同事C,所属部门在年初被兼并到了我所在的部门,由于岗位相近,C和我成为了同一个小组的成员。

    为了尽快拉近彼此的距离、加速磨合,我们把C拉进了原来的部门群里。群里女生很多,大多也都活泼外向,因此闲下来的时候,群聊不断。

    C试过几次发言,但是都无人理睬,后来,她就不发言了。

    其实大家并非有意忽略她,而是她偶尔的一两句话,很快就会被淹没在热火朝天的刷屏级聊天里。

    但这是一个缩影,当你在微信群里发言,被人忽略或直接冷场的次数多了,你就不想说了。现实中,也一样。

    我想这也提醒了我们,对那些说话不多、偶尔发言的人,需要更多的回应和鼓励。那会为他们的表达,打开一扇窗。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 经常被人否定或嘲弄:
  • 小时候,有一件事让我记到现在。

    有一次我跟我妈去市场溜达,在一家文具店门口,遇到了熟人,是一位阿姨,也带着她的女儿。当时那位阿姨很客套地说了句,你女儿真漂亮。我妈回:

    哪里哪里,你女儿才好看,我女儿可丑了。

    我知道我妈说的也是客套话,但心里难免还是立马变得难过起来。我直接和我妈表达了意见,我说妈你就算是客气,也不能这么说你家女儿啊,你可以说不漂亮,但不能说丑,我会很难过的。

    当时我才上小学。

    而我之所以会说出这句话,也是因为平时我妈并不那样,因此偶尔出现这种行为,就会让我特别敏感。

    如果是那些常常受到否定的人,就不会这么做了,他们会变得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自己确实就是否定者说的那样。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 总是被人不接纳甚至攻击:
  • 我曾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分享过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故事:

    农村出身的俞敏洪,在几经磨难考上北大英语系后,普通话却始终存在问题,以致被当众嘲笑。可想而知,后来的他,也不敢再轻易发言。

    虽然在当时的分享中,我把这归结为当年的俞敏洪太青涩,太要面子。但换个角度来看,表达后遭遇的嘲讽和驳斥,也是俞敏洪后来形成“被动沉默”的原因。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最新一期的综艺节目《奇葩说》里,金句女王、作家傅首尔由于连续两次出师不利,战绩不佳,坦言如果这期再不恢复状态,就可能会主动退赛——这不也是一种变相的,被“打压”后的“被动沉默”吗?

    屡战屡胜、表达流利的专业级选手尚且如此,遑论我们这些可能根本没有胜利过的“沉默者”了。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被动沉默的现状?

    03 击穿被动沉默:构建3个正确认知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吉檀迦利》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孤僻,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孤僻心理,是指因缺乏与人的交流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孤僻的人通常比较内向,不愿意与别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常带着一种戒备、厌烦的心理,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做事喜欢独来独往,经常会陷入孤独和空虚中。

    心理上的孤僻和一个人独处不同,孤僻的人无论置身在哪儿,都会感到孤独冷漠。

    例举这个名词,并不是要把孤僻和被动沉默划等号,但当被动沉默的列车一直行驶下去,就可能与下一站的孤僻月台越来越近。

    被动沉默会让我们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而为了合理化我们被动沉默和不敢交流的状态,我们就会从“不会”变成“不愿意”,以致变得冷漠,让人觉得孤僻。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要击穿被动沉默,最核心的,是改变3点认知:

    1、

    ×错误认知:认为表达是种能力,必须达到某种要求才能胜任

    √正确认知:与人打交道不是能力考验,而是真实的人际互动

    前央视主持人、现米未传播创始人马东说过,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

    一句话在开口前,你可能还是它的主人,然而一旦出去以后,它就成了它自己。

    因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是也就有了一千种解读,否则也不会出现知乎上的典型问答“如何看待XXX”——尽管你当初想表达的意思可能就一个。

    我们大多数时候想要寻求理解和共鸣,可能最后得到的也就是极少数的理解和大多数的误解,我们以为沉默就能解决问题,但其实沉默也不能免于被误解。

    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对表达的渴望却是人类的天性。表达的能力确实有高低之分,但表达本身,并不是为了考验能力,而是交流。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认识到这一点之余,如果我们还希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可以这么做(职场尤其适用):

    • 表达重点,把结果放在前面:当你在一个会议上,主持人让你针对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可以先表明观点:我觉得这个方案挺好的。XXXXX
    • 数字化陈述,分点罗列:我觉得这个方案挺好的,一是……二是……但我觉得也有不足,一是……,二是……
    • 确保对方理解,在最后进行复述和提炼:因此我觉得这个方案的价值在于XXX,但可能还存在XX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最后附上一句,以上是我的看法,不知道我表达清楚了吗?而不是“你听懂了吗”。
      或许在会议中大家很少会这么说,但日常交流中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我们经常会对这句话脱口而出,但事实上稍微扭转一下,对方就会顺耳很多。
    • 形象化表述,语言不够动作凑:不得不搬出我以前的老板,一个“学渣”,由于项目需要被安排去了美国一个全球巨头的大会,我们都无法想象在翻译资源不充分的情况下他是怎么过来的,但从结果来看似乎交流得不错。
      后面知情的同事跟我们透露,他在肢体语言方面,还颇为擅长。我们在日常交流的时候,如果担心自己表述得不好,也可以加一些动作帮助对方理解,但要注意适度,不要过于夸张(何况有时候夸张的动作也很可爱)。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2、

    × 错误认知:表达是为了获取认可和赞美

    √ 正确认知:表达是为了获取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的火花

    法国剧作家博马舍说过,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这句话原本讲的是,如果不允许批评的存在,那么世界将只剩下千篇一律的沉默或赞美。但延伸到解决被动沉默这件事上来,同样富有积极性。

    心理学上有个改宗效应,说的是把一群人分成3组,分别去听从几位教授的讲解,第一组安排全程对教授表示认同,第二组安排全程否认教授,第三组安排先反对教授、再被教授说服,结果显示教授们对最后一组人的评价是最高的。

    事实上,我们非常需要反对的意见,而通过表达去征服反对我们的人,会是个更有成就感的过程。因此,别人是否认同或赞许你的说法,并不那么重要。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3、

    × 错误认知:对被关注这件事感到羞耻

    √ 正确认知:被关注,是普世的需求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詹青云在一次节目中提到过,最好的情绪管理,是明白没有任何情绪是不应该的

    试想这样的场景:

    同学聚会拍了一张合同,大家肯定都第一时间在照片中找到自己,并且非常在意自己在照片里的形象,以致于发出去以后,才发现可能在这张照片里有其他人拍得没那么好;

    亲戚朋友在一起聊天,几乎所有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

    在各种社交场合,人人都会想办法博得他人的关注,甚至渴望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焦点效应,也叫社会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的一种表现。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我们并不是要讨论这个效应本身,但从这个效应中,我们也能看出来,首先渴望被关注是人们的共性,不需要为此感到为难;其次当你觉得你正在备受瞩目的时候,可能事实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受瞩目——

    在台下听同事在台上侃侃而谈时,你会全程都非常关注他吗?其实不会的。而如果他出现了什么失误,你也不会太在意。放到自己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结语

    我们都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我认为它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表达的重要性。

    这已经不是一个适用“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的时代,人们去寻找一颗金子的前提是,金子可以被看见,而如何被看见?就是它发出的那点光。在当下,那点光,就是你的敢于表达。当然我们要的不仅是被看见,更是要被发现,而这就关乎了我们的内功——你是纯金,还是镀金?

    凯恩曾在给《今日心理学》的稿件中写道:比尔·盖茨很安静,有点书生气,但是显然他不会因别人的评价而苦恼。因此本文要表达的,最后也最重要的一点是,意识到沉默这件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做一朵在角落里独自茁壮成长的蘑菇也很好。

    (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声明:我要去上班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大葱卷一切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职场沉默的独来独往的女生)(职场独来独往好吗)
    本文链接:https://www.51qsb.cn/article/m8f3m.html

    (0)
    打赏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QQ扫一扫QQ扫一扫
    上一篇2023-01-04
    下一篇2023-01-04

    你可能还想知道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